2021双十二:国内沉寂国外火爆 国货品牌稳坐第一
今年国内的双十二,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“冷清”的一次,阿里京东等各大平台,几乎完全没有声音,没有像双十一那长达一个月的预热,没有广告、组队、红包雨,仿佛双12已经消失了一般。反观,东南亚地区的双十二却十分火热,捷报频传。Shopee在双十二当天访问量激增至平日6倍;Lazada首日全天战绩迎来越阶式新突破,整体销量达到日均销量的9倍!国内沉寂国外火爆,出现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,背后是什么原因?
01国内双十二表面平淡
实际业务量创新高
与东南亚电商平台大力宣传战绩不同,今年国内几大电商平台都未公布双十二期间的销售数据。
静悄悄的双十二,究其原因,国内消费者对于频繁的促销节日产生疲倦的心理,促销节日一个接着一个,卖家的套路层出不穷,消费者屡见不鲜。如此过度的促销活动就会导致市场麻木,平台造节的吸引力对消费者来说已经慢慢消耗殆尽,冷清的双十二就是市场疲乏的典型例子。
另外,据卖家之家了解,一些消费者表示,很多线下实体店都比电商平台的优惠力度要大。特别是衣服、鞋子,线下实体店还可以提供试穿服务,这是在线上购物无法实现的。
今年双十二还有一个“怪象”,电商平台看似冷清的背后,但是业务量却实现了突破。据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,今年双12全天,邮政、快递企业共揽收邮(快)件达4.6亿件,同比增长超20%,创历史新高。
其实是来自“中国制造”
东南亚双十二的亮眼成绩,也表明一个趋势,不管是东南亚的卖家或买家,都已经开始享受大促的狂欢,造节营销的概念已深入东南亚商户和消费者心中。
2009年11月11日,阿里巴巴淘宝(天猫)商城首次开展双十一大型促销活动,27个品牌,5200万销售额的惊人成绩,让卖家们看到了商机。
随着国内双十一的成功,这才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。
2012年11月11日,Lazada首次将双十一“网购嘉年华”的概念引入东南亚。2016年开始,阿里、腾讯两大中国互联网巨头陆续锁定东南亚市场,先后入股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、Shopee。自此以后,双十一越来越成为东南亚电商重要的促销节点,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东南亚家喻户晓的网购狂欢节。
去年由于疫情,东南亚实体商店业务遭到沉重打击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其消费习惯,将目光转投至线上交易。
不仅如此,东南亚地区还具有人口相对年轻、上网时间相对较长,以及社会中产阶级持续扩大、消费能力稳步提升等特点,这些条件促进了东南亚电商的发展和崛起,同样也为中国造节营销的移植和培育提供了优渥的土壤。